长白论坛

  • 从“核心论”到“血脉论”:中国金融发展定位与人民主权金融体系构建

    王曙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金融体系的性质和定位的认识不断深化,从“核心论”到“血脉论”的重大转型标志着中央在深入比较分析国内外金融发展的经验教训后对金融发展规律的深刻认知,这对于我国建设现代化金融强国与开拓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意义重大。在梳理了两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关于金融工作的深刻阐述之后,基于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金融体系这一定位,对“人民主权金融”的理论渊源、内涵、制度体系以及普惠性、战略性、安全性、可持续性等四大原则进行了系统阐释,从而为中国式金融治理体系构建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

    2025年01期 No.241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9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 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六个坚持”重大原则的内在逻辑

    张建刚;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六个坚持”重大原则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构成一个逻辑严密、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进一步深化了对改革规律的认识,为我们在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深刻揭示了我国改革开放成功推进的根本原因,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保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揭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依靠力量,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取向;“坚持守正创新”,是对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丰富发展,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方法;“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路径;“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既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举措,又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保障;“坚持系统观念”,既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的创新发展,又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思维和方法。

    2025年01期 No.241 1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0K]
    [下载次数: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唯物辩证法意蕴探赜

    贾丽民;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仅是一场社会变革,更是一场思想变革,必须得“法”才能事半功倍,这个“法”就是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核心内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遵循。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具有全局性、根本性,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研究分析新时代改革发展重大问题中所形成的创新性理论表达,其中既包含极为丰富的原创性、原理性内容,也涵盖一系列现实性、具体性内容,体现了理论与实践、方向与方法、战略与战术的有机统一。深入分析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唯物辩证法意蕴,对于深刻理解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的丰富发展,凸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原创性贡献,以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重大。

    2025年01期 No.241 20-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8K]
    [下载次数:2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政治

  • 族群·屯峒·记忆——多民族居住村落协商民主实践的三要素

    杨天保;刘蓉;

    调研发现,广西河池市东兰县东里村自2017年创建“协商议事工作室”,协商民主实践初见成效,但传统村民组织历经多次调整后,乡土共同体意识的流散,壮、汉、瑶分族聚居后的空间固化,村落“治权”系统中党员数量偏低,村民个体政治参与差异化等问题,仍是多民族居住村落政治民主化的结构性障碍。因此,亟须深入开展党建工作,重塑族群及现代个体的主体性,增强村民的政治意识和组织归属感;实施有效的空间治理,重建民族互嵌型居住空间关系和跨屯峒民族融合组织,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互动和融合;调整红色文化再生产策略,整合多民族各自保留的革命记忆,增强文化认同,推动文化的多元共生。这些问题及举措共同彰显出我国村落协商民主良性实践的一般进程——主体(参与建构村落共同体的不同族群具有独特的传统、语言和社会组织)、空间(村落中多民族处于共同的物理空间和社会结构为民主实践创造独特的环境)、文化(族群共享和独有的历史记忆在塑造身份、治理社区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三维共振。

    2025年01期 No.241 3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7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城乡居民食品消费碳排放的时空特征及情景达峰预测

    张明锋;姚梦;

    食品消费对碳循环产生重要影响,研究食品消费碳排放对治理碳排放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内容:基于1999—2020年中国31个省(区、市)城镇和乡村的食品消费碳排放数据,重点分析了2015—2020年各省城镇和乡村食品消费碳排放时空上的特征,并通过STIRPAT模型与情景分析法相结合,外推和预测了2021—2060年不同情境下城镇和乡村食品消费碳达峰状况。研究结果表明:(1)城镇食品消费人均碳排放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而乡村食品消费人均碳排放呈现出先下降后增长的趋势。(2)城镇食品消费碳排放呈现空间非常明显聚集,表现为同质集聚;乡村食品消费碳排放呈现出“空间非常明显聚集—空间随机分布—空间较明显聚集—空间非常明显聚集”的转变。(3)城镇食品消费碳达峰时间主要为2035年和2045年,乡村食品消费碳排放在2060年前未达峰,逐渐进入平台期。

    2025年01期 No.241 4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3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公共管理

  • 政府部门包容性氛围建设的组态路径——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柯江林;张继争;周璇;

    在我国政府部门干部构成日益多样化的背景下,如何营造包容性氛围以充分发挥各类人员的优势成为理论和实践关注的重要问题。当前有关包容性氛围前因的研究多囿于传统定量研究范式探讨单一要素的独立“净效应”。本研究认为包容性氛围的建设需要多种组织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与共同作用,故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基于组织氛围的五大条件性影响因素(组织背景,如规章制度;组织结构,如岗位分配;组织流程,如招聘选拔;物理环境,如硬件设施;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如价值观念),通过对474个干部的问卷调查收集47个政府单位样本,探索了包容性氛围多要素耦合的建设路径。研究发现:第一,五大条件性影响因素中单独各要素不构成产生强和弱包容性氛围的必要条件;第二,有两条能够产生强包容性氛围的组态,分别为“背景-流程-价值观”主导型和“结构-价值观”主导型;第三,有一条产生弱包容性氛围的组态,为“结构-环境-价值观”缺失型。研究结果为政府部门应如何营造包容性氛围提供了决策参考。

    2025年01期 No.241 58-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0K]
    [下载次数:2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多源流框架下城市公共安全政策的变迁机制——基于改革开放以来226份政策文本分析

    戴均;刘家鼎;

    维护城市公共安全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一环,分析城市公共安全政策,探究其变迁历程,对我国城市公共安全研究与治理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城市公共安全政策变迁的深层次机制是什么?这是亟待探索的问题。本研究基于中国治理场域,将政策源流细分为缓流和湍流,并关注各源流间的互动关系,进一步修正多源流框架;运用文本分析法,梳理改革开放以来的226份政策文件,总结出城市公共安全政策变迁经历了灾害管理、应急管理、风险治理和韧性治理四个阶段,明晰了政策缓流和政策湍流的内容。研究表明,城市公共安全政策变迁机制包括:政治与问题源流以“引领-需求”路径互动、政治与政策源流以“引领-回应”路径互动、问题与政策源流以“需求-回应”路径互动。

    2025年01期 No.241 7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5K]
    [下载次数:6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法学

  • 论动物防疫与动物权利之间的法律平衡

    徐爱国;

    动物与人类互动历史悠久,动物既为人类提供给养和服务,也携带病毒危害人类。在保护动物权利和防治动物传染病之间,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传统法里,动物是法律关系的客体,在人与动物的关系中处于从属的地位。财产法、合同法和侵权行为法中,动物都是驾驭、交易和赔偿的标的。但是动物具有特殊性,是具有“生气”的“物”。当公共卫生和健康的概念出现后,动物防疫法成为现代法律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有动物防疫法、野生动物保护法和实验动物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法律制度。保护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人与动物的关系从人类中心主义转变为生态中心主义,动物权利论横空出世。动物防疫法、动物福利法和动物保护法都在协调动物防疫和动物权利之间的矛盾,力争取得人与动物之间的利益平衡。

    2025年01期 No.241 87-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3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地方立法前评估:理论阐释与制度进路

    罗师;

    地方立法前评估是确保地方立法质量的第一道关卡,其目的在于明确特定立法选题可否纳入立法程序,即是否立法。概念上,地方立法前评估指的是地方立法机关根据一定标准和按照一定程序,对特定立法选题进行综合考察和系统评价,进而明确是否将之纳入立法程序的活动。地方立法前评估与新时代科学立法的要求具有内在一致性,符合地方立法的发展脉络,是当前形势下地方立法的理性选择。构建科学、理性的地方立法前评估制度,需要以科学、完整且符合地方立法实际需要的评估指标体系为前提,而后者的制度设计,既不能盲目追求大而全的“面面俱到”,亦无法做到精确地“量身定制”,因此,需要采取一种明确而不失灵活、弹性而避免恣意的形式加以构造。

    2025年01期 No.241 100-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1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社会

  • 微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内生性路径——居民精英的转译策略

    白淑英;王月;

    微社区因具有地域相连、利益相关、规模适度特性更利于居民参与自治,是基层治理共同体建设的最佳空间载体,微社区治理共同体是最能体现社会治理共同体意涵的共同体形态。微社区治理共同体的形成过程是高度碎片化的业主围绕解决小区的物业服务、小区管理、自治等公共性问题而形成的出入相友、守望相助、互惠合作的治理行动网络的过程,其本质是小区异质行动者由分散走向协同的动态过程。研究内容:运用转译理论的分析框架,剖析居民精英在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中的路径。研究表明,居民精英通过问题的结构化、相关主体的利益界定、多元征召方式、网络的维持和再生产等转译策略促进了微社区治理行动者网络的形成。利益联结、情感流通和价值凝聚是微社区治理共同体建构的内在逻辑。微社区治理共同体将基层社会治理内容具体化和生活化,既满足了居民的内生性治理需求,又有助于提升社会治理成效。基于主体行动网络连接的微社区治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基层治理中居民行动者参与社区治理的被动处境,有利于激活基层治理的内生性活力,使国家资源和市场机制更好地服务于基层治理实践。

    2025年01期 No.241 117-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1K]
    [下载次数:3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资源匮乏型乡村何以激活农民主体性?——基于“价值——制度——组织”分析框架

    李国梁;梁玲;

    农民主体性激活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但资源匮乏型乡村却存在外部“输血”模式难以适用、内生“造血”功能发挥有限的问题。广西C市L村立足农村生产方式和生活现实,从农民与外部主体力量互动关系着手,以农民主体性激活为核心,识别与培育乡村发展内生动力,有助于破解其外部资源长期短缺与内部资源不足不活的发展困境,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在激活路径的选择上,以价值引领唤醒乡村价值认同,以制度激励注入强劲动力,以组织推动赋予支撑载体,从意识、动力及行动层面持续激活农民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路径选择下的微观实现机制上,全面盘活乡村沉睡治理要素资源,促进外部主体与农民主体有机双向互动,农民逐渐从乡村建设的“局外人”向“局内人”转变,农民主体性得以充分“活化”,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内生能力实现有效激活。

    2025年01期 No.241 131-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5K]
    [下载次数:4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文化

  • 迈向自主知识体系的中国式现代化:以文化形态为视角

    洪波;

    知识体系是一个文明全部知识的总和并构成文明的核心。中国式现代化知识体系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以独特的基本观念和基于“两个结合”的方法论自觉建构了现代化知识体系的中国表达,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范式的超越,彰显了中华文化的主体性。经由“两个结合”铸就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实现了现代化概念的“术语革命”,彰显了现代化的“道路之新”,推进了现代化叙事的“范式转换”,展现出普遍的文明意义,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2025年01期 No.241 147-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5K]
    [下载次数:6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