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党内法规研究

  • 从体系完善到效能转化:党内法规制度建设重心的转变

    陈光;

    体系完善与效能转化是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双重目标指向。以体系完善为重心的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成效显著,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为依规治党和依法执政提供了有力保障。然而,以体系完善为重心的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也存在相应问题,如地方党内法规数量庞大但作用发挥有限、党内法规实施相关机制不健全或者适用不足影响了治理效能的转化以及人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有待提高等。为此,有必要及时转变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重心,通过着力于组织机构的调整或设立、着力于相关机制的健全和适用,实现制度建设重心由体系完善转变为效能转化。在这一过程中,还需处理好体系完善与效能转化、党内法规政治性与规范性、党内治理和社会治理以及制度建设的封闭性与开放性这四组关系。

    2025年03期 No.243 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2K]
    [下载次数: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党内法规与党的规范性文件的比较:制度同源和规范差异

    张海涛;

    党内法规与党的规范性文件的关系辨析是党内法规研究的核心议题,学界多有讨论。之所以旧题新论,一是因为2019年《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等文件修订后,党内法规和党的规范性文件的内涵外延发生变化,过往有些观点已不适用;二是因为有关两者关系的不少论点存在学术交锋,有必要梳理反思并准确归纳判断。分析两者的关系,需要定位于党建话语体系中,着眼于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两者的制度属性统一于制度治党、依规治党、党的制度建设、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这五个管党治党具体布局中,而这也是两种制度形态具有高度相似性的根本原因。两者的规范差异,体现在制定主体、调整事项、制定程序、规范效力、形式要件等方面,且应当辨析其中的相关学理争议。

    2025年03期 No.243 1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3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哲学

  • “改变世界”何以可能与如何有效——《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未来社会论证逻辑探究

    许恒兵;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突出贡献在于,马克思通过阐明生产实践对于社会现实的塑造性作用,证明了世界是可以改变的,并由此实现了对未来社会主体行动逻辑的重塑。主体行动只有在认识变革对象运行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取得实际成效。为此,马克思开启了探寻“真正的实证科学”的研究之路,并遵循对社会结构和制度的研究一定要关联于生产领域的基本原则,实现了对人类历史普遍运行规律的揭示。以此为前提,马克思从分工视角出发对资本主义社会展开客观描述,并基于生产力和交往关系的矛盾运动引出无产阶级革命,从而首次开启对未来社会的客观结构逻辑论证。《德意志意识形态》并没有完成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理学解剖,从而其对未来社会的客观结构逻辑论证远未达至科学的高度,但它却指明了此后的努力方向,因而在马克思思想演进历程中发挥着转折性作用。深刻认识《德意志意识形态》所开启的未来社会论证的完整理论图景,对于我们始终坚持在弘扬历史主动精神和深化客观规律认识的辩证统一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2025年03期 No.243 28-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8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时间概念

    陈永杰;梁月美;

    尽管马克思未对“时间”概念展开过专题化的深入考察,但在其哲学发展进程中,这是一条不能忽视的“隐形线索”。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首次较为集中地探讨了“时间”概念,他通过对古希腊原子论哲学展开双重批判实现了时间范畴的理论跃迁。马克思反驳了德谟克利特由时间实体化所形成的绝对时间观;肯定了伊壁鸠鲁的感性时间观,同时指出其旨在捍卫个体心灵宁静而以感性时间批驳实体化时间的狭隘思路。由此,马克思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与历史观交织的时间观,完成了时间、对时间的感知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三者之间的勾连,确立了理解时间概念的感性知觉原则。无疑,对马克思《博士论文》中时间概念的深入探讨与阐释,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唯物史观的理论萌芽及其逻辑演进。尤其是在数字资本主义重构时空秩序的当下,重新探索马克思时间哲学的唯物史观基因,对于构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时空批判理论具有重要启示。

    2025年03期 No.243 4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4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公共管理

  • 基层社会救助主动发现行动网络构建:困境剖析与策略优化

    谢和均;李天俊;

    社会救助主动发现的复杂性决定对其进行有效回应需构建行动者网络。研究通过“逻辑契合分析—多元转译解构—行动困境剖析—策略构建优化”的分析逻辑,运用多元协同理论和行动者网络理论构建了基层社会救助的理论框架,将影响基层社会救助主动发现机制构建的因素结构归纳为问题导向、利益赋予和征召动员三个维度,进而分析了基层社会救助多元行动者的问题化瞄准、激励策略、主体吸纳及行动共识。研究发现,基层社会救助主动发现机制构建面临多元行动主体联结空间缺位、能动性受阻、协同性不够等多重困囿。为此,需要从情境创设、制度赋能以及主体整合等层面着手,致力破解现阶段基层社会救助主动发现多元协同的转译困境,优化基层社会救助主动发现的多元行动网络运行。

    2025年03期 No.243 5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6K]
    [下载次数:1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敏捷治理与数智化转型的耦合逻辑及实践路径——基于日本“社会5.0”战略的系统考察

    韩瑞波;

    <正>[摘促使数字化加速向数智化转变,而且对社会治理方式的革新提出更为严苛的要求。数智化转型有效撬动了敏捷治理模式的深度应用,使其呈现出技术赋能型与适应进阶型两种治理样态。基于日本“社会5.0”战略下的敏捷治理实践的研究发现,敏捷治理模式蕴含多元利益相关者的协同共治、内外循环的流程设计、数据融通的技术应用等核心要件,其在区域振兴、应急管理、公共服务、产业监管等领域的地方性实践体现了以技术伦理恪守人本主义关怀、以制度优化增进灵活响应机制、以稳健创新完善自组织适应体系的深层逻辑。国家数智化改革实践与社会治理路径选择可从完善数据开放与安全保障机制、健全促进共治与回应反馈机制、优化激励约束与责任落实机制等方面推进。

    2025年03期 No.243 6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9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经济

  • 金融资本的概念演进、经济地位与发展趋势:一个经济思想史的考察视角

    于蒙蒙;张旭;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资本在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中占据支配性地位,其概念随着时代的变化、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拓新。因此,基于经济思想史的视角系统考察金融资本在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学界关于金融资本的论述呈现阶段性、历史性、时代性特征,主要表现为:列宁之后“金融资本消失论”与“金融资本强化说”并存;两次金融风暴深化了学界关于金融资本的认知深度;近五年学界根据经济事实的变化对金融资本概念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拓展与延伸,并适时概括金融资本当代发展的新特征——寄生性与食利性得以强化、金融资本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以及金融资本的全球化趋势日新月盛。

    2025年03期 No.243 79-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0K]
    [下载次数:2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社会

  • 社会资本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研究——基于CGSS2021数据的分析

    龙玉其;杨新妮;

    实现健康老龄化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然要求。社会资本是实现健康老龄化的重要因素,是人与人之间交往所形成的可利用资源,其以一定的制度规范、合作以及信任为支撑,主要分为结构型社会资本和认知型社会资本两大类。结构型社会资本是指行动者所拥有的关系网络,认知型社会资本主要指嵌入在团体或社会中无形的规范、信任、价值观、态度等。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大方面。基于2021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21)的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剖析不同类型社会资本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检验生活方式在社会资本对老年人健康影响中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社会资本对老年人健康具有直接促进效应,但对老年人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存在差异,结构型社会资本对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影响效应较大,认知型社会资本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效应较大;社会资本对不同年龄、性别和城乡老年人健康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生活方式在社会资本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中发挥中介作用。基于研究,提出了提升老年人社会资本、促进老年人健康的相关建议。

    2025年03期 No.243 91-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0K]
    [下载次数:7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社区慈善参与基层治理的实践困境、作用机制与优化路径

    高静华;

    <正>[摘成为破解资源碎片化与居民参与不足的创新路径。当前社区慈善面临居民主体性缺失、服务供给能力不足、资源整合困境及专业人才短缺等结构性挑战,其治理效能提升依赖于柔性、活性和韧性三重机制的协同作用。柔性机制通过社区情感联结与公共精神培育重构社区公共性,活性机制依托慈善基金设立、多元主体协作与公共空间创享激发内生动力,韧性机制借助资源整合与数字赋能构筑抗逆力系统。为促进社区慈善参与基层治理的效能提升,需从价值、空间和技术三重维度对发展路径进行优化。即通过嵌入情感推进社区仁爱治理,实现道德自觉向制度驱动的转化;激发社区内生动力,推动空间再生产由物理载体转向价值枢纽,培育社区慈善生态系统;培育枢纽型慈善组织,构建“数字治理+枢纽组织”的智能响应体系,破解资源碎片化困境。

    2025年03期 No.243 111-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0K]
    [下载次数:3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文化

  • 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的理论贡献、当代价值及实践指向

    王秋;高莹;

    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结合为理论内核,系统而深入地探讨了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核心问题,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其理论贡献在于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继承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传统文化观以及开创了新时代的传统文化观,同时具有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的精神内核、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基和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当代价值。要从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阐释体系、健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机制以及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话语传播载体等多个维度探索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才能推动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落地生根,为新时代文化建设和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精神支撑。

    2025年03期 No.243 126-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0K]
    [下载次数:6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影响因素及实现机制

    涂斌;陈颖琦;

    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及并强调的重要问题。公共文化服务是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高质量发展的可持续性,是提高政府治理效能、实现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回答的问题。基于绩效评价理论,从投入均等化、过程均等化、产出均等化及公众获得感均等化四个维度构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在运用泰尔指数量化分析了广东省内四个区域(珠三角、东翼、西翼、山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三圈理论”,从公共价值、资源能力和相关者支持三个维度分析了影响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因素,并运用广义可加模型(GAM)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资源能力是投入均等化的关键因素,公共价值和相关者支持对过程均等化有显著推动作用,提高城市资源能力和个体公共价值水平是提升产出均等化的重要途径,而公共价值和相关者支持则能显著增强公众获得感均等化。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对策建议:提升公众文化认知水平、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高数字化建设水平、增强政府和社会支持力度等,以期为提升广东省乃至全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025年03期 No.243 136-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4K]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