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

  •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公共数据治理体系的构建探究

    李锋;李俊;

    构建公共数据治理体系有助于提升公共数据治理水平,加快数字中国建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决定了公共数据治理体系的构建应坚持数据发展主义,推动中国在数据治理领域实现“先发”优势;决定了我国公共数据治理体系应该兼具一般性和特殊性的功能,即实现安全与发展相统筹、短期目标与长远发展相统筹、公共性与市场性相统筹。然而,公共数据治理体系的构建除了遵循应然的原则性要求,还必须服从于政治制度的结构关系,如条块关系和央地关系。在特定的目标、功能与结构关系下,构建公共数据治理体系必须坚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推动政府更好对公共数据进行治理;坚持发挥各地自主性的同时更加重视加强中央顶层设计;坚持推动公共数据治理体系的主体多元与生态建设,由此更好构建我国公共数据治理体系。

    2025年04期 No.244 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3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协商共治: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的运作逻辑与实现路径

    王丽;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是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和关键着力点,协商共治是在协商民主的基础上推进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范式,这种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协商模式与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具有内在关联,是构建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核心手段。协商共治作为一种包容性治理策略,核心是平等对话和利益协调,其功能价值与社会治理共同体属性特征具有高度契合性。协商共治能够为多元主体提供充分的参与机会,促进多元主体间共同认知的形成,消弭多元主体间的行动张力,进而生成社会治理共同体高效运行的持续动力。以协商共治推进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须坚持党建引领,建构“一核多元”乡村社会治理体系,优化治理结构激发乡村社会治理新动能,创新治理手段铸就乡村社会治理新样态,强化议行协同以合作共治创构乡村社会治理新秩序,激活乡村社会治理的内生力量,在沟通和对话中凝聚共识、形成治理合力。

    2025年04期 No.244 14-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2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哲学·数字时代的哲学反思

  • 人工智能与“物体系”世界的哲学批判

    曹克亮;

    人工智能正在改变“物体系”世界的存在样态。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正面临新的重塑。从唯物主义之“物”的角度来看,无论是人的异化,还是人改变世界,都是通过“及物”活动实现的。从唯心主义之“物”的角度来看,精神正在被信息物填满,精神的数字“非物”化趋势正在加剧。从技术人工物的角度来看,人工智能是技术人工物“具体化”过程的必然产物,技术人工物是构筑美好生活的“装置范式”。在数字资本主义的技术逻辑下,人工智能正在主导一个“非物”的世界秩序,世界的“物化”过程与人的根基性正在遭受挑战。世界逐渐从“物体系”走向“非物”体系,正在经历着使用物降格为商品物、现实物受制于信息物、从拥有物到体验物的转变。世界“非物”化的人类后果在于,普遍的“无地性”,使人成为“屏幕上的受苦者”。人成为“晚睡的人”,沦为被数码物操控的“反身性无能者”。人成为“符号物”和“透明人”。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人工智能和“非物”世界不是堕落的世界,更不是世界末日。它代表着人和“新物”构成新的“物体系”世界的开始。人类始终是使用与创造“新物”,认识与改造新的“物体系”世界的主人,始终是“物体系”世界秩序的积极建构者。

    2025年04期 No.244 24-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7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技术向善”视域下伦理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三维阐释

    王钟女;

    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动能,其发展既需要技术创新提供效率支撑,更依赖伦理赋能带来的价值驱动与导航。在技术革命与市场经济的交互作用下,“技术向善”理念为新质生产力开辟了价值关照视域,凸显了伦理价值因素在新质生产力发展进程中的存在及其功能作用。伦理赋能在理论上体现了新质生产力所固有的精神生产力内涵,在实践上则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范当代中国生产力发展。因此立足当代中国新质生产力的现实发展状况,将伦理赋能新质生产力当作积极主动性的实践来理解,从价值意义、境遇挑战、实践原则三个维度,系统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伦理对新质生产力的赋能作用,并初步构建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力量为核心的赋能框架。

    2025年04期 No.244 3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1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公共管理

  • 公众感知如何影响居民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意愿?——基于CGSS2021数据的实证研究

    叶托;黄雅玲;

    生活垃圾分类是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而提升居民参与意愿事关生活垃圾分类的治理成效。本研究基于CGSS2021的调查数据,从环保自我效能感知、生活垃圾污染感知和政府环境治理绩效感知三个方面探讨了公众感知对居民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意愿的影响,并考察了邻里互动在其中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第一,环保自我效能感知与政府环境治理绩效感知对居民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生活垃圾污染感知通过政府环境治理绩效感知的中介作用产生间接的负向影响;第二,邻里互动在公众感知影响居民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意愿中不存在显著的调节作用;第三,政府环境治理绩效感知对城乡居民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意愿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即对城镇居民的影响不显著而对农村居民显著。上述研究发现可为提升居民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意愿与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政策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参考。

    2025年04期 No.244 47-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2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城市生活垃圾治理政策组合演进路径与机制——基于“政策战略—政策目标—政策工具”分析框架

    张晓杰;方思源;

    作为多重目标和工具的复杂安排,政策组合是提升城市生活垃圾治理效能的关键路径。本研究通过构建涵盖政策战略、政策目标、政策工具三种要素在内的政策组合演进分析框架,运用文本挖掘法和Nvivo12研究工具,对1986年至2024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治理政策组合的动态演变进行剖析。结果表明,城市生活垃圾治理政策目标组合呈现“由粗到细”“由笼统到精细”的演进历程,且关注重点逐步由中间清运转向末端处理,并进一步向源头减量和综合治理并重的方向演进;政策工具组合则从命令控制型政策工具为主,逐步向经济激励型和公众参与型政策工具过渡,形成了多元并用格局;政策战略作为政策目标与政策工具的有机结合体,呈现出以源头减量战略的漂移机制、中间清运战略的分层机制、末端处理战略的替换机制为主的阶段性特征。

    2025年04期 No.244 62-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7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平台化治理:理论脉络、比较优势与困境调适

    姚清晨;

    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依托平台开展治理已经成为政府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文献对平台的本质和平台化治理的功能意涵探讨相对不足。平台的本义是满足行动者意图和活动开展的基础性支撑架构,目的是为行动者提供能力。本质上,平台是一个具备“核心—边缘”架构的模块化复杂系统,力求通过重新配置、扩展、适应或定制,满足用户需求和目标。平台组织架构决定了平台发挥效用的原理。相较于传统治理模式,平台化治理的比较优势在于通过共同生产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效能,面向复杂场景激发社会治理创新,通过有效参与改善政民互动实效,面向条块关系促进跨部门协同治理。但当前,平台化治理仍面临平台“空转”与实用性差并存,平台驱动创新的效用未能充分发挥,依托平台的公众参与质量参差不齐,结构性障碍导致条块协同依旧受阻等现实困境。由此提出平台化治理的调适路径,即:拓展政务平台经验,开发多元公共服务场景;激发数字平台驱动力,助力政府治理创新;优化平台运营管理,提升公众参与的有效性;加强知识流动和提升行动能力,促进条块协同。

    2025年04期 No.244 79-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8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经济

  • 人力资本积累、职业声望提升与农村多维相对贫困缓解

    宋健;周京奎;

    人力资本积累质量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构成,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在对农村家庭多维相对贫困和职业声望进行测度的基础上,运用Logit模型、机制检验模型、异质性分析模型,实证检验了人力资本积累、职业声望对农村家庭多维相对贫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人力资本积累可以显著降低农村家庭多维相对贫困,该结论经过内生性分析和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机制检验结果表明,人力资本积累主要通过提升家庭外出务工比例、提高家庭劳均职业声望增加农村家庭收入。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对西部地区、贫困发生率较高地区以及乡村振兴水平较低地区而言,人力资本积累的多维减贫效应更大。进一步分析发现,人力资本积累的职业声望提升效应和农村多维减贫效应具有长期动态递减特征。这表明在农村减贫工作中应建立稳定的减贫长效机制,注重人力资本积累和职业声望提升的持续性和动态性,以巩固减贫成果,确保脱贫家庭不返贫。

    2025年04期 No.244 93-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5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预算绩效管理视角下的地方专项债支出效率研究

    马蔡琛;林江;

    专项债不仅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更有助于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并提升社会福利。专项债管理绩效的提升,对于提高预算资源的短期和长期配置效率以及公平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专项债发展先后经历了发行管理的初步探索、预算管理的逐步规范和以绩效为导向的全面优化三个阶段,呈现出管理日趋精细化的演进态势。从预算绩效管理的角度看,专项债支出仍面临预算编制理性程度有待提升、绩效目标不完整、绩效评价主观性较强、资金用途信息的差异化披露有待深化以及反馈机制缺乏针对性等问题。就未来的改革而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谋划:注重事前绩效评估,以提升专项债资金的配置效率;量化专项债资金使用的绩效目标,以提升预算执行效率;提高数据可靠性,以高效应用绩效评价结果;完善专项债资金的关键绩效指标,以优化预算信息披露与反馈机制,从而稳步推进专项债支出的提质增效。

    2025年04期 No.244 117-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3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文化·习近平文化思想

  •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历史唯物主义思维——基于新时代文化事业的发展

    王天民;高涧竹;

    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的最深刻的理论总结,内蕴着丰富深邃的历史唯物主义思维。历史唯物主义思维作为内蕴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刻思想智慧,透辟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充分凸显出以“现实的人及其生活世界”为基点的动态的、生成的思想特质。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在文化发展和建设问题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生活为源头、以实践为基点、以创新为使命,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文化发展思想的新境界,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因此,全面深入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必须深刻领会贯穿于其中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全面把握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文化领域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应用和发展,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思维指导和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为加快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懈奋斗。

    2025年04期 No.244 132-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6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文化强国建设的多维探析

    王丽颖;屈雅雅;

    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从整体上阐释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理论内核、创新话语体系及科学方法等,是锚定文化强国建设目标勇往直前、砥砺奋进的强大思想武器,为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强大理论指引。同时,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思想上的创新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谋划,是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行动纲领,为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路径指引。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稳妥推进的文化强国建设,从加强党的文化领导权、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文化“两创”、守护文化瑰宝、助力文化互鉴共进等方面,多维度践行了习近平文化思想。

    2025年04期 No.244 14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5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