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晓娟;刘家希;
中华文化主体性是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重大命题。从历史发展来看,中华文化主体性形成并发展于古代中国、迷失于近代中国,后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百年努力下得以重塑和巩固。从价值意蕴来看,中华文化主体性关乎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和坚定文化自信,不仅对于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华文脉的赓续有着重要的时代价值,也有助于为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更有益于推动中华文化“破圈出海”,更加积极主动地展示中国形象。从实践路径来看,新时代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与党的文化领导权,以“两个结合”继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此外,还要积极促进各民族文化共同繁荣发展,推动中华文化对外交流,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与辐射力。
2025年05期 No.245 12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9K] [下载次数:7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孙寿涛;邱雨诗;
中华先贤契合唯物史观的睿智思想,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如“唯物史观基因”等的“有价值因素”,深刻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契合相济和相互建构。它们是实现“第二个结合”的前提,是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接受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前提,更是我们今天实现“第二个结合”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资源和宝贵养分。我们一方面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展现中华文明新时代新形象;另一方面要为发展和创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提供有益资源和营养,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2025年05期 No.245 134-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7K] [下载次数:6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威;侯家威;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人民探索现代化发展道路的伟大实践成果,其以特殊性、普遍性与总体性叙事彰显出观照中国、世界与人类文明发展的价值逻辑,特殊性叙事为其提供现实张力,普遍性叙事为其赋予世界意义,总体性叙事深化其文明发展指向。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资源丰厚,将其置于理论语境中奠定叙事基础、置于历史语境中把握叙事脉络、置于实践语境中明确叙事方位,能有效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对外叙事的话语生成。基于此,须将叙事要素作为切入点,通过强化叙事主体培育、深化叙事内容表达、推进叙事方式优化、明确叙事对象划分等策略,积极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对外叙事实效性的提升。
2025年05期 No.245 143-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4K] [下载次数:4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