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论坛

  • 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先进性

    胡长栓;

    文化的形成与社会生产力直接相关,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立足于新质生产力的历史先进性,以及由其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等的历史先进性,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先进性本质。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终极价值上追求人类的自由和解放,在基本立场上坚持人民至上,在根本观点上坚持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为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习近平文化思想是追求共同富裕的文化理论、是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文化理论,是追求新质生产力的文化理论;作为先进的新现代文明理论,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文化理论,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文化理论,是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的文化理论。

    2024年05期 No.239 1-9+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6K]
    [下载次数:1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政治

  • 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发挥效能的运行机制与内在逻辑——基于广西村级议事协商试点村的扎根分析

    温顺生;兰成东;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理念,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途径。本研究运用扎根理论对广西17个典型案例进行系统观察与研究,揭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发挥效能何以可能的运行机制:自上而下的政治推动、自下而上的问题驱动以及横向压力刺激形成动力机制;党建引领、社会协同、村民参与的多元共治是民主效能得以发挥的关键;基础型、环境型和协同型工具是民主治理发挥效能的可靠保障;民意反映、民智集中和民心凝聚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治理效能。由此,基于解释模型的演绎,归纳出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发挥效能何以可为的内在逻辑:出发点是回应基层群众的民主诉求,立足点是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落脚点是满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024年05期 No.239 10-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5K]
    [下载次数:2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价值意蕴、困境审视与实践路径

    苏国范;

    新时代,党建引领成为中国共产党深化基层治理改革创新、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制度安排,具有深厚的历史逻辑、深刻的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坚持党建引领,这是百年党史中中国共产党基层治理的经验传承,是政党领导下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内在要求,是社会转型中政党回应基层变革的制度优势。新时代,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首要前提是夯实基层党建,筑牢引领基层治理的组织基础;重要保障是健全体制机制,创新引领基层治理的制度支撑;关键环节是提升治理能力,增强引领基层治理的内在动力。

    2024年05期 No.239 2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1K]
    [下载次数:3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公共管理

  • 晋升激励何以通往有效治理——基于乡镇人事结构的分析

    杜鹏;

    人事结构是治理结构的深层基础。面对一线治理场景,乡镇政府通过灵活的干部流动路径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激发乡镇干部的主体性。同时,乡镇干部流动过程中存在着基于年龄、身份、学历等条件的激励效应分化,塑造了“流动者”与“沉淀者”相反相成的人事结构。流动与沉淀是乡镇人事结构再生产的双重维度,且形塑了乡镇二元人事结构。其中,前者维系了乡镇治理结构的适应性和开放性,后者维系了乡镇治理结构的稳定性和嵌入性。乡镇人事结构的二元分化与一线治理场景中的整体主义取向存在张力。过度强调年轻化、规范化和专业化的用人导向和晋升标准,可能强化人事激励的排斥效应,打破乡镇人事结构的动态均衡,不但导致“流动者”脱嵌于一线治理情境,而且导致更多干部“沉淀”下来难以调动。可见,乡镇人事结构是晋升激励效应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媒介。应着眼于乡镇整体的人事结构,构建富有包容性的人事激励机制,以提高乡镇整体性治理能力。

    2024年05期 No.239 30-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0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中国情境下公共项目治理研究的缘起、发展与应用

    严玲;闻爽爽;

    我国公共项目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系列公共项目已成为世界公共项目建设史上的标杆,对提升综合国力产生重要影响,公共项目治理理论也得到长足发展。然而,现有研究对其发展脉络、理论框架尚未给出清晰阐释,为后续研究和理论拓展带来困扰。因此,系统梳理其理论体系以指导学界精准应用公共项目治理理论指导工程实践,成为学界关注的重要议题。研究内容包括:(1)公共项目治理研究发轫于解决公共项目绩效悖论,通过赋予公共项目可分析性实现了研究范式从管理到治理的转换;(2)公共项目治理知识体系主要包括“治理结构“”治理机制“”治理模式“”治理绩效”等核心内容;(3)通过对代建制下非经营性公共项目治理结构与机制的分析,构建了一套公共项目绩效改善的系统性分析框架。研究成果将推动公共项目治理理论进一步发展,并能为发挥公共项目治理指导工程实践的理论意义、优化公共项目治理的制度建设提供研究基础。

    2024年05期 No.239 4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6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法学

  • 刑事审判“融智性”改革的现实困境及进路探析

    吕泽华;渠澄;

    当前,刑事审判“融智性”改革正持续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为传统刑事审判注入新鲜活力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引发问题、陷入困境。一方面,当前人工智能辅助裁判系统并未起到实质性的增效、减负、辅助功效;另一方面,人工智能辅助裁判系统面临基础数据选取与算法设计的合理性保障不足的难题,存在加剧诉讼结构失衡局面的可能,并对现行审级制度、司法责任制改革、庭审实质化改革等造成冲击;算法黑箱与应用机械僵化、价值判断缺失等技术瓶颈的缺陷也逐渐暴露。有鉴于此,应丰富基础数据来源,健全筛选机制,保障基础数据的海量与优质。在明晰人工智能应用“辅助”地位的基础上,合理划定其适用的案件范围与审级,重新审视黑箱问题,并明确应由法官承担错案的司法责任。此外,还应建立决策追溯以及人才培养等协同机制,多管齐下,共同推进刑事审判“融智性”改革的稳步发展。

    2024年05期 No.239 5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7K]
    [下载次数:3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区域协同立法的属性与原则阐释——以新修订的立法法为背景

    林珊珊;

    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和2023年立法法的明确授权,区域协同立法作为我国立法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正在规范和实践层面持续、深入发展,回应了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展现了新时代我国法治建设的生机与活力。明晰区域协同立法的立法权力属性并提炼出基本原则,是开展区域协同立法的重要前提。区域协同立法作为一项立法权,本质上属于地方立法权的一种新形态,为妥当处理跨地域立法主体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并非对地方立法权限的扩张,其效力也并未突破地方范围。基于此,开展区域协同立法应当遵循地方立法的一般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和利益平衡的基本原则,严格界定协同立法的权限、科学规制协同立法的过程、有效加强协同立法的机制建设、切实提高协同立法的制度效能。

    2024年05期 No.239 7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3K]
    [下载次数:4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经济

  • 科技创新主体协同对区域创新的空间效应影响研究

    刘伟江;白玥;李京京;

    国家创新系统内部主体协同是为了打造新质生产力和提高综合创新能力而开展的一种系统性的创新组织形式,能够有效激发创新资源在系统内协调互补。根据协同理论,构建创新主体协同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测度2009—2020年全国30个省份的复合系统协同度,并以此作为创新主体协同指标对区域创新的影响机制进行空间效应分析,分别构建了空间邻接矩阵、空间地理矩阵、社会经济距离矩阵三重空间权重矩阵并对整体空间效应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全国各省份创新主体协同几乎都处于低协同状态,但整体呈上升趋势,东部地区协同度最优,政府和企业联动协同度领先;创新主体协同空间效应显示其对区域创新发展有强烈的助推作用,总协同度对本地和邻近区域都产生促进作用,且直接效应大于间接效应,即主体协同创新的“虹吸效应”大于“辐射效应”,整体上实现了技术创新共赢;“全创改”政策实施能够有效促进区域创新发展,其对周边区域创新的辐射作用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倒U型”变化趋势,且在距离200千米以内政策效应最显著。本研究对全面认识国家创新系统内部主体协同创新关系,以及依据协同指标进行有针对性的区域异质性政策制定有重要启示。

    2024年05期 No.239 81-107+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0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机制分析与实践路径

    高芸;邢瀚文;

    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战略背景下,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人口规模巨大可以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要素支撑,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出贡献。但是,我国人口也存在着低生育率、人口老龄化等结构性问题。研究如何推进人口高质量发展,如何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协调,如何健全人口高质量发展的社会政策体系,研究人口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机制和路径,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培育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024年05期 No.239 108-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6K]
    [下载次数: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社会

  • 城乡健康服务资源均衡配置:意涵、需求及实现路径

    王三秀;李懿婧;

    在健康中国建设“共享共建、全民健康”的理念下,健康服务应基于注重疾病预防或医后康复以保持持续良好健康的目的,聚焦于疾病预防服务、康复服务、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培育提升服务以及居民家庭医生签约的契约化服务。健康服务资源则是以上服务得以有效展开的各种资源形式,城乡健康服务资源均衡配置旨在强调城乡居民健康服务资源均衡公平供给及对弱者倾斜性的差异提供。城乡健康服务资源配置非均衡性问题突出,其主要制约因素在于城乡健康服务资源提供观念滞后、均衡配置能力不足以及相关保障制度滞后。建议强化嵌入健康服务资源公平分配和差别公平理念;整合运用并发展各类健康服务资源,为社会力量作用的发挥提供更多空间,以增强健康服务资源提供能力;构建相匹配的健康服务资源均衡配置具体制度、家庭和社区参与支持制度及智慧健康作用发挥促进制度等,使加快推进健康中国行动这一重要理论观念与政策目标得到更加有效的实践。

    2024年05期 No.239 118-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8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农村居民医疗政策疏离:机理、影响因素及改善路径——以皖西大别山区T乡为例

    徐佳;夏春;

    农村居民医疗政策疏离指农村居民心理上对医疗政策的疏远态度,以及行为上对医疗政策的消极行动,主要表现为对医疗政策漠不关心、不主动缴纳医疗保险、消极使用医疗资源甚至放弃治疗等现象。以安徽西部大别山区农村居民为研究对象,挖掘医疗政策疏离的机理,发现影响农村居民医疗政策疏离程度的因素主要来自已经实施的医疗政策本身、医疗政策的执行主体以及医疗政策的被执行主体三个层面。医疗政策疏离能够导致直接负面结果和外溢负面结果,并对医疗政策的实施效果产生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要改善农村居民医疗政策疏离的状况,须关注“医疗政策疏离”、跑好政策执行的“最后一米”,优化农村居民就医体验、提升居民对医疗政策的理解,改善农村居民流动性就医、推动“网格化”医疗整合模式,调整农村基本公共卫生经费。

    2024年05期 No.239 131-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3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后单位社区共同体网络营造的实践逻辑——基于内蒙古L后单位社区微信群的经验研究

    赵晓峰;包智俊;

    城市社区兼顾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但其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互联网的发展不但促进了城市居民间的沟通交流,也为后单位社区共同体的再营造创造了可能。以单位人与外来人的融合为焦点,考察内蒙古L后单位社区转型背景及共同体网络营造的成功经验,探究后单位社区共同体网络营造的实践逻辑。研究发现,通过“重构关系—激发行动—塑造精神”可实现后单位社区共同体的网络营造。其中,微信群可以在实体场景与虚拟场景的转换中,以年轻群体和退休群体为衔接,修复再造破裂的关系网络;微信群搭建的虚拟沟通平台可以使居民在沟通交流中实现利益协商,在单位人退场与外来人进场中实现利益让渡,在外来人参与社区利益共享中实现利益互换,动态整合差异化利益,促成集体行动产生;重构关系网络与激发集体行动可以推动单位人重拾集体记忆并逐渐形成社区群体认同,外来人提升自身价值并逐渐认同个体居民身份,在单位人与外来人共同向“社会人”的转变中形成整体性情感并塑造社区公共精神。回归共同体以人为中心的理论内涵,以互联网为工具再造社区,为未来社区的发展提供新的启示。

    2024年05期 No.239 141-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9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